0898-08980898

小学课文《琥珀》让人读了很不舒服更诡异的是作者身份扑朔迷离
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交流合作

  而从作者的经历来看,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所撰写的故事中,为什么有一些古怪的人物设定。

  ——柏吉尔(1804一1882):德国作家◆■。作品集有《乌拉波拉故事集》《活动》《爱的代价》等。《琥珀》一文是根据他的《乌拉波拉故事集》改写的。从大体上看,本文属于科普小品。但由于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★■■◆◆★,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如此生动有趣,吸引小读者,所以也有人说《乌拉波拉故事集》是童话■◆★。——

  ——柏吉尔(1804—1882),德国作家◆★■◆■★,著有《乌拉波拉故事集》《活动》《爱的代价》等■◆。《乌拉波拉故事集》是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的一本可卖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,内容通俗易懂,文字生动活泼■■★■◆。——

  为什么《琥珀》的故事讲述者★◆,是一个怪异的科学家?(“琥珀◆■◆■”的故事在原文中是一个科学怪人口述出来的)。

  《琥珀》是一篇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课文,当时给我们留下了一种百般怅惘、孤独无依、哀遍全身的印象◆■◆★■★。

  在版权页上,清楚地标明了德国作者的德文原名★★■■★:Bruno H. Bürgel。

  小学课文第一课的文字是“天地人”■◆◆★■■,正可以映衬出《琥珀》里的这一段场景中缺失着什么。

  现在到网上搜索一下■◆◆★,在某百科里可以看到,《琥珀》作者柏吉尔的生卒年为:1804—1882年。

  我们在国内的各种媒介上,能够找到《琥珀》作者柏吉尔的信息,都是寥寥无几★■,而且■■■★◆★,当我们对照作者的真实身份◆■◆,可以知道■★■★★,这些信息漏洞百出,比如,连作者的生卒年都是错误的。

  我们再次将《玻璃棺材》的原文贴在下面■◆★◆★■,从原文来看,作者的确把琥珀产生的时间,定位在万年范围内■★★★,这反映出作者的时代局限◆■,情有可原。

  作者已经发现了《琥珀》中的缺陷(在部编版里,已经将时间改成了几千万年◆★◆,不存在这位研究者所说的问题)◆◆■★★★,但是苦于找不到原作者的真实身份与原文信息,终至望洋兴叹◆■★◆★■,徒留猜想,而无法夯实他的怀疑。

  “天地人”,就是可以视着我们通常在叙事时的基本三要素■■◆★“时间,地点★■★★,人物”,“天时”可以等同于时间。

  这也是《琥珀》里在出现了那一对父子之后,我们会感到更加的空落与渺茫,因为他们在博大的自然的空间与时间面前,是多么的一个微薄的一个“小点◆★◆■”。

  《琥珀》里■◆■◆,人类史前社会的一次偶然★■★★★,竟然被多少世纪之后的人类再次偶然地撞到了★■★。

  因为找不到柏吉尔的真实信息■■■■★◆,也自然找不到《琥珀》的原文◆◆★■,所以,面对《琥珀》课文里的疑似错讹,研究者无从认定◆◆◆,究竟是原文有误★■■◆◆★,还是译者传抄失误。

  在这个几千万年前的场景中,放眼望去■◆■■★,没有一个人迹,当然那时候★◆★■★◆,还没有人迹■◆。

  ——顾均正(1902一1980)★◆,生于浙江嘉兴,1923年春考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当编辑■■◆◆◆。1928年离开商务印书馆到开明书店任编校部主任,主持少年儿童读物和自然科学读物的编审工作,并兼任《中学生》、《新少年》、《语文学习》、《英文月刊》等期刊编辑■■★★。1922年开始发表译作,翻译有安徒生的童话集《夜莺》、《水莲花》,缪塞的中篇童话《风先生和雨太太》★★■◆,柏吉尔的科学童话《乌拉波拉故事集》及《安徒生传》等,为将外国优秀儿童读物介绍给中国读者■◆■■★◆,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■★■■■。

  ——在统编版《琥珀》中,我们关注一下涉及时间的词语:几万年;几十年、几百年、几千年;又是几千年;最后几万年★◆◆。我们发现,它的时间跨度最多就是几万年■★■★★■。但是◆■,我们通过查资料发现,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对琥珀下的定义是◆■★★◆■:

  而这个“小点★◆”却被看成是“发现”。他们的兴奋,在文中几千万年的时间轴看来,是多么的不值一提。

  琥珀诞生于四千万年至六千万年前,属于地质学上所称的“始新世纪★★”,是珍贵的松树脂在历经地球岩层的高压、高热挤压作用之后◆■★■■,产生质变的化石。

  1934年开始写作科学小品,先后出版有科学小品集《科学趣味》、《电子姑娘》、《科学之惊异》、《原子时代到海洋时代》、《不怕逆风》等,是我国科学小品的代表作家之一。1940年出版科幻小说集《和平的梦》,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科幻小说集■★★◆★,收录有《和平的梦》、《伦敦奇疫》和《在北极底下》三篇作品。——

  不过,这个身份介绍■★,显然戳穿了那些标明1804—1882生卒年的作者简介。

  现在中外交流这么频繁,互联网提供了搜索的用武之地,找到《琥珀》作者柏吉尔的身份,并非难事■◆◆★。

  课文写道:“一个夏日,太阳暖暖地照着◆■★★◆■,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,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。”

  几分之一秒与几千万年,这就是琥珀身上集聚起的两种巨大反差的时间促成了它的诞生■★◆★,缺一不可。

  而人类还没有出现的史前的大自然,依然充满着生命的盎意,整个世界“不以物喜★■◆、不以己悲■★■”地享受着我行我素的进化乐趣。

  海边的父与子,又在一个偶然的时间、地点里,触碰到了史前时光里的一个偶然的生成物,漫长的时间,再次以一次短促的时间与空间的偶然★◆★★,而闯到了人类的眼光中。

  在中国青年出版社2023年出版的《乌拉波拉故事全集》中◆★,封面内侧的折叠页中倒是有一段柏吉尔的介绍★◆◆◆,算是比较接近作者的个人信息,但生卒年没有:

  权威的媒体,如★■■■★★“中央广播电台电视总台”主办的“中国之声★★◆”在其“那些年,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”栏里,也将柏吉尔的个人信息标注为1804—1882年。

  综上所述,《琥珀》(《玻璃棺材》)的作者柏吉尔出生年月为1875—1948 年,根本不是国内盛传的1804—1882◆★◆。

  但是,接下来,我们碰到的诡异的事,就是《琥珀》的作者在中文范畴里,竟然还是一个谜。

  而我们注意一下,《琥珀》(《玻璃棺材》)中的那对在海边捡拾琥珀的父子,也不是出于科学研究的目的,在海边寻觅大自然的馈赠。在原文中,这对父子在海边寻找琥珀■■,纯粹是出于糊口的目的★■,因为琥珀能够赚来不菲的收入■◆■◆★◆,这种父子相依为命的生活现状■★◆★,我们也可以在作者柏吉尔童年时艰苦的生活中找到渊源。

  比如,《琥珀》(《玻璃棺材》)是通过一个名叫◆◆“乌拉波拉”教授的嘴里讲出来的,这个教授★◆■■,年近七旬◆■◆◆■,无儿无女,深居简出,痴迷于探索自然的秘密◆■★★★,而他之所以为孩子们讲故事■◆★,也不是他喜爱孩子的原因■★◆,而是因为他生活的周边,孩子们玩耍的声音骚扰得他不得安宁■◆★,所以,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,让孩子们安静下来。

  这个教授的身份设定中,反映出作者对于这些科学研究者的矛盾心理,或多或少地容纳了他的亲生父亲养下了他★■■★■◆,却不愿意承认他的这种真实人设。

  在陈永梅主编的《小学创新一点通:语文五年级下(语文版)(河北教育出版社★◆★■,2009年1月版)中也是这样的以讹传讹:

  柏吉尔作为课本里的热门作家◆◆■■★★,他的书籍■★◆,始终是各出版社的热门畅销书◆■◆◆,但是■★,所有的这些标明柏吉尔为作者的书籍中◆◆,没有一本标出他的出生年月,也没有一本介绍他的人生履历★■。

  ——柏吉尔,德国著名科普作家、科学记者,一生致力于天文学的传播。因其对天文学传播的卓越贡献,德国波茨坦的乌刺尼亚天文馆于1970年设置了柏吉尔纪念馆◆★■。其主要作品有《乌拉波拉故事全集》《从工人到天文学家》《来自遥远的世界》等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《琥珀》一文即是根据《乌拉波拉故事全集》中的一篇改写而成■◆。——

  在张美妮等编的《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大典 (上卷)外国部分》(中国文史出版社,1991年版)中对柏吉尔介绍如下:

  再来看看教参材料,也是众口一词地把柏吉尔的生卒年标明为1804—1882年。

  ——作者资料库■★◆★:柏吉尔(1804一1882),德国科学家和科普作家。代表作有《乌拉波拉故事集》《活动》《爱的代价》《琥珀的故事》等。——

  几分之一秒瞬间发生的一个融合,然后便扔进了时间的长河,用《琥珀》里的时间概念是几千年◆■、几万年、几千万年★■,让人慨叹着大千世界创造的奇迹,就是对概率的超越与战胜,就是对漫漫无期的突破与坚守。

  在李朝东总主编的《教材解析★★:语文六年级下(配人教版)》(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,2011年8版)中介绍如下:

  在《科学童话选》(科学普及出版社 , 1987年6月版)就明言作者生平不详。

  作者推测了自然界的进化轨迹★★■★◆◆,那么■■,《琥珀》里涉及到的相关人物,又是根据什么来设定的?显然,《琥珀》中的“天”与“地★★■◆■◆”★★◆★■,属于科学的范畴,而《琥珀》里牵扯到的“人”,这些属于社会范畴的部分,作者是出于什么动机规定了他们?

  造化弄人■◆,而同样造化弄着“琥珀”◆■■■★■。不可能发生的事情,竟然在《琥珀》一文中产生了。我们惊愕,我们不舒服,原来世界并不是我们能够掌控,只要有足够短的时间★◆★★■,或者◆◆,有足够长的时间◆■◆,就能够创造奇迹。读了《琥珀》,不舒服的感觉,正是我们祖先“念天地之悠悠,独沧然而泪下”的那种内心体验,也是小学语文第二课中的两句诗 “天地分上下,日月照古今”中的空虚感与沧桑感的内核凝聚。

  课文开头★◆★,就是一个史前社会的看起来阳光灿烂◆◆★★◆■、但却是太阳底下的孤独才是真正的孤独的场景◆◆■★◆。

  因此◆■■,《琥珀》(《玻璃棺材》)里的自然知识,来自于当时的科学研究结论,而其中的人物角色的设定,则源自于作者柏吉尔的生活经历。从这个意义上讲★★◆,了解柏吉尔的生活遭际,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中所营造出的“天、地、人”三个维度中的“人★★■■”的身份设定。

  所以◆◆★■■,《琥珀》里的开场场景让人揪心■★◆◆,虽然看起来,这是一个热气腾腾、生机勃勃◆◆■■◆◆、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世界。

  《琥珀》虽然是一个科学小品◆■★■◆,但内在的精神里,却体现着深刻的哲学思辨味道■★■◆,阐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。自然创造了人类,也由人类最终阐述着自然■■■★。并且因为◆◆“人■★”的站位局于一隅(课文里的海滩)★◆◆■,束于一时(父子海滩寻宝的时间段),而形成了他们的局限性,他们的观看性,他们的思辨角度。

  ——《乌拉波拉故事集》(短篇科学童话集)。作者柏吉尔。出版于1932年前后◆◆■。柏吉尔,德国20—30年代作家★★◆。生平未详◆■◆◆★。《乌拉波拉故事集》共包括《小水点》、《月球上的一天》、《鬼迷亨利》。《潜水员杜兰德》★★◆★◆◆、《太阳请假的时候》◆◆■、《风暴四弟兄》★■。《玻璃棺材》、《冰山》★◆◆、《别针》★★◆、《被埋葬了的城市》等十篇科学童话★★◆。——

  我们在王崧舟所著的《崧舟细讲文本: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》(长江文艺出版社,2021年7月版)中★★■★,可以典型看到这种对作者知之甚少所导致的无奈与困顿,书中写道:

  ——柏吉尔于 1875年11月14 日出生于柏林。他的母亲◆■★,是一个女裁缝,于 1884 年去世。由于他的父亲◆◆★■◆、考古学家阿道夫·特伦德伦堡 (Adolf Trendelenburg) 不承认他这个私生子,柏吉尔被鞋匠古斯塔夫·比格尔 (Gustav Bürgel) 和他的妻子收养。从 1886 年起,柏吉尔住在柏林附近的柏林-魏森湖。他在贫困环境中长大★★★,1889 年在养父的作坊里学会了鞋匠的手艺。后来★■◆■◆,他担任平版画家和工厂工人。在繁重的 12 小时工作之后,他刻苦自学,尽管他小时候不是一个很好的学生。虽然经济困难,他还是获得了广泛的科学知识。他对天文学特别感兴趣。他设法在乌拉尼亚天文台找到了一份观察员的工作,当时该天文台的主任是著名的天文学家马克斯·威廉·迈耶 (Max Wilhelm Meyer),柏吉尔在这里不断丰富他的知识。作为一名“工人出身的天文学家”,他后来让人们能够接触到当时仍被认为是一门神秘科学的天文学■◆。他写了超过 22 本书和大约 3,000 篇新闻文章■★◆◆,其中一些著作被翻译成八种语言。在普及科学知识的时候◆◆★★,他努力使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★★,收到良好成效■■■★◆★。柏吉尔在威廉·李卜克内西(Wilhelm Liebknecht)担任主编的俄罗斯杂志《Vorwärts》(德国)发表了第一篇文章,很快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。1899 年■◆◆★,他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。1903 年和 1904 年■★■,在威廉·福尔斯特 (Wilhelm Foerster) 的推荐下★■,柏吉尔得以参加柏林大学的讲座■★◆★。与此同时,他为多家出版社工作。他的第一本书《来自遥远的世界》于 1910 年出版,并取得了巨大成功。柏吉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线 年,他出版了第二本重要著作◆★:《从工人到天文学家》。在接下来的几年里◆■◆■★,柏吉尔的受欢迎程度达到了顶峰。在此过程中,他将自己的工作领域从天文学扩展到其他自然科学,也扩展到哲学、历史和教育。他的童话故事里虚构了一个乌拉波拉博士,这是一位古怪的老学者,他的房子里摆满了神秘的物品■★★■◆,在 1920 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功◆■。除了许多书籍外,他还为各种杂志撰写文章,发表演讲,并在当时兴起的广播中发表演讲★■★★★■。在纳粹时代,他的一些出版物成为审查制度的牺牲品。1945 年红军反攻后,他和许多德国人一样,害怕胜利者的报复★◆。苏联军事当局立即下令保护他的人身和财产◆■■,这让他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希望■■★■◆★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他继续从事科学记者的工作,并且是东德文化协会的联合创始人。他拒绝了柏林洪堡大学的教授职位,一直活跃于新闻界◆◆■★■,直到 1948 年去世。柏吉尔于 1948 年 7 月 8 日在巴伯斯贝格去世。他最后的安息之地是巴贝尔斯贝格的歌德公墓。——

  然后,人类的这种局促于一时、一地的角度◆■◆■◆,丝丝缕缕地汇聚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。

  我们首先来查一下顾均正的个人信息。下面摘自舒服庐编著的《中外科学幻想名著欣赏》(安徽文艺出版社,2013年7月版):

  由此■■■◆◆★,《琥珀》(《玻璃棺材》)作者柏吉尔的身份之谜,应该得到破解了◆■★★■★,而相信这一破解★■,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体味作者寄寓在他的作品中的情感维度■★◆◆★★。

  Bruno H. Bürgel这个德文名,按现在的译法,应该称之为:布鲁诺·汉斯·比尔格尔。为了与通行译法相同步■★■◆■◆,我们仍称他为柏吉尔。

  有了时间,有了空间,但没有◆★◆■“人”,这个世界可以说是我们的身外之物★★★,这样的世界■◆,如果我们穿越了时间◆◆★■◆★,来到那个空间,那么这个没有“人”的场景★■★★◆★,是注定要让人茕茕独立■◆,形影相吊。

  当然不是说这篇课文不是一篇好课文,因为它写的太好,浓缩了太多的人与自然之间的隐秘的况味◆★◆★■★,让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,我们震惊这种生命与自然相面对时的那一份无法直面的残酷◆■★。

  《琥珀》里写出了一个短促的一瞬,短到要把一秒劈下来才能相当,就在这个几分之一秒的“时间”内◆■■◆,苍蝇◆■■、蜘蛛、松脂三个存在★◆,偶发地融合在一起,让一瞬能够永恒下去,经受漫长时间的炼制■■■◆■◆。这种偶然性,几乎与陨石撞上月球的极其相似的渺小概率不相上下,但是它竟然发生了★★◆■■◆。

  所以,课文的一开头描写出的场景,就给人一种■★◆◆◆★“千山鸟飞尽,万径人踪灭”的孤独境界◆★■。

  请特别注意,时间不是几万年,不是几百万年,是几千万年。琥珀是诞生在四千万年至六千万年前的化石。注意啊★★,这是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,绝对权威,绝对可靠。那就说明,现在统编教材的《琥珀》■◆■■,对时间的表述是错误的。这个错误,是作者本人柏吉尔自己造成的,还是在翻译过程中造成的,还是编者改动时造成的,我们现在不得而知。因为■◆■★◆◆,最原始的德文版的《琥珀》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。但是★◆◆◆,这个问题是存在的★★◆◆。科学小品文◆◆■★◆◆,必须尊重科学,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,这是最起码的底线要求。——

  这种人类的情感的维度,正决定了《琥珀》里的叙述的模式■★■,决定着课文内的人物设计。

  为什么《琥珀》里的偶然拾贝式的发现者,是一对贫穷父子◆★?(原文中父与子在海边是出于谋生的目的在寻找着琥珀★◆■。)

  在《教材解读·语文六年级上(YS版)》(湖南教育出版社★★★■★◆,2015年8月版)中,介绍也是大同小异: